欢迎光临郑州邦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超限站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超限站系统解决方案

行业背景

长期以来,车辆超限超载一直是道路交通管理的顽疾,不仅影响交通正常秩序,还容易引发严重交通事故。为遏制超限超载蔓延趋势,国家、部委、行业已颁布30 余部法规、章程、规范,旨在指导与规范治超工作。其中,2016 年交通运输部修订《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简称 62 号令),核心内容包括: 统一超限认定标准,优化大件运输许可流程,加强对大件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的管理,规范对违法超限运输行为的处罚等。同时,也标志着治超工作由无序、间断、不规范状态正式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治超工作开展 30 余年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88 年~1999 年,确定法律地位:1987 年通过《公路管理条例》,规范了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相关内容;1997 年 7 月 3 日通过《公路法》,确立了治超工作的法律依据。

(2)2000 年~2004 年 5 月,单独治理:2000 年交通部颁布《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明确了超限超载标准、审批程序、法律责任,随后因力量单薄,制度不完善,迅速反弹,“三乱”蔓延。

(3)2004 年 6 月~2016 年 8 月,集中治超,联合整治:2004 年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七部门集中组织开展治理,成立了全国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制定计重收费政策;2011 年,发布《公路安全保护条例》。

(4)2016 年 9 月~至今,新一轮集中治超长效治理:利用科技化的手段,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实现治超的长效化。此外,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社交软件的不断发展,治超舆情也给交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治超也成为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秩序的重要因素


管理背景

目前,全国各省市均将治超工作置于首要位置,根本原因在于其巨大的危害性,包括基础设施的损坏、道路交通安全、运输经济秩序、自然环境等方面。

(1) 道路基础设施的危害

根据数据统计,公路的寿命因超载超限缩短 50%~60%;超载每产生 1 块钱的利润,道路维修需要付出 100 块钱的代价;当车辆轴载超过标准值 1 倍时,其对沥青路面的损坏增加 256 倍。

(2) 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

近年来,因为货车超限超载导致的桥梁垮塌事件不少于 30 起;车辆超负荷行驶安全性能明显下降,引发车辆安全问题。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超限超载背后潜在的危害性触目惊心。

(3) 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约 60%的群死群伤性特大道路事故与超限超载有直接关系;驾驶人驾驶超限超载车辆往往会增加心理负担,影响行车安全。

(4) 对运输经济秩序的危害

总体上,运输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价格在竞争体系中的敏感系数较高,一旦企业以超载换取价格上的优惠,将会引起整个运输经济市场的扰动,甚至崩盘。还会导致“超载—运力过剩—压价—再超载”的恶性循环。非法生产“大吨小标”汽车、汽车私自改装等现象将更加猖狂,引发运输行业生态链的破坏。

(5) 对道路与自然环境的危害

在正常行驶状况下,超载车辆单位时间内排放的尾气较多,相同路程情况下行驶的时间更长,导致整体尾气排放更过;起步、爬坡等异常行驶状况下,超载车辆尾气排放量将是非超载车辆的几倍,加剧环境污染。

(6) 对政府公信力的危害:一旦发生超限超载负面事件,社会舆情会一定程度影响政府公信力,甚至质疑政府无所作为、行政资源处置不当等状况。


业务现状

传统超限超载治理普遍采用非智能化的手段,公路管理部门与交警管理部门联合执法,依靠执法人员上路巡逻稽查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或者依靠人工判定拦截疑似超限超载车辆,然后引导车辆驶入治超站进行称重。不仅执法效率低、人员资源投入大,而且干扰路网运行秩序。此外,还经常出现冲卡冲关现象,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我国公路路线漫长、机动车流动性大,仅仅依人工研判、现场教育或处罚的执法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公路管理发展形式的需要。亟需解决治超工作人员不足、违法取证困难、执法过程安全性差、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称重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无人值守并能对高速行驶的车辆进行准确称量的高可靠治超系统成为新的应用趋势。系统集成高速动态称重、计算机网络、视频识别等技术,可实现公路重点位置 24 小时全天候货运车辆运输监测,

能够对超限超载违法行为自动检测,并主动获取保全车辆违法行为的相关证据。此外,随着交通管理模式的不断演进,构建基于车辆高速精确检测的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已成为治超领域行之有效的方式。



关注官方微信
0371-556950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