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郑州邦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LATEST NEWS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销售热线:
Contact Hotline
0371-55695071
业务部:张先生 15324817069

E-mail:hr@zzbhdz.com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瑞达路96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疫情后的中国制造及全球化前景
  如何评估这场世界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制造如何迈过这个坎?中国经济如何穿越这场大疫?经济全球化将会出现哪些新变化?疫情尚在进行当中,难以量化,难下结论,我们先可以做一些逻辑推断。
  
  “中国制造”的特殊关口
  
  这次疫情发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阶段。2003年SARS,是中国入世第三年,中国经济处在快速上升的黄金通道,SARS造成的经济创伤很快平复。从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处在一个下行期,用标准的说法,叫发展阶段转换,叫新常态,叫L型。GDP增幅,2003年10.03%,2019年6.1%,已然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而这次疫情的烈度,按管轶教授的说法,是SARS的“10倍起跳”。
  
  不管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外部环境,都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变化。2015年股灾,随后民间金融爆雷,民间投资悬崖式下滑,猪瘟,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去年香港修例风波。中美贸易摩擦第一阶段协议刚签,就出现这个疫情,有了重叠效应,对人们预期的破坏性,起了放大作用。
  
  大国崛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都是靠制造业。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0年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主要靠制造业支撑,工业大国、军事大国,都是靠制造业。制造业和疫情的关系,虽然不像饮食业、旅游业这么直接,但其影响却是深层次的。
  
  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部分就是制造业,受益最大的,也是制造业,疫情持续扩散,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将带来考验。制造业在全球化的嵌入程度大大高于农业、三产、文化等其他产业,我们的互联网甚至还要“翻墙”。与十多年前非典时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所以有人认为,此次疫情对制造业影响并不大。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看到,比起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了。
  
  特朗普上台以后,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逐一签署单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议,架空了中国得益最多的WTO。最坏情况下,中国制造将不得不面对郭台铭所说的两套规则、两个体系的国际新格局。2018年以来,美国想孤立中国制造业,与世界脱钩。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疫情开始讲过一句很不厚道的话“新冠肺炎有助于美国制造业回归到国内”。
  
  2018年年中我们就提出了稳就业,而制造业是解决就业,甚至是中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现在还有2.4亿农民工,制造业是大头。通过发展制造业,搞工业化,中国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城市化。制造业一旦持续停工停产,不仅是中国工业化进程要停,城市化也要停,不用说,稳就业也就成了大问题。
  
  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五大工程,十大领域,都在实施当中,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正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然而,从2018年开始,高技术制造,中国面临美国的围堵;传统制造,又有东南亚国家追赶;而国内制造业面临着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挤压。中国制造可以说是遭遇了三面夹击的情形。疫情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困难和风险。
  
  尤其值得引起警惕的是,疫情延续下去,还可能动摇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和制造大国地位。所以,这场疫情对中国制造而言,是一次大考,一场迎头风,一次极限承压。
  
  制造业能否凤凰涅槃
  
  当然,中国制造的大势没有变,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变,对疫后恢复充满信心。中国是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产业链相对完整。中国经济加工型、过剩型特点还是没有变,中国国内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城市化进程尚在途中,消费升级蓄势待发,新经济势头正猛。疫后经济恢复相对容易。只要继续坚持实体立国的方针,国家总体政策方向正确,少走弯路,有中国制造多年的基础和积累,凤凰涅槃,跨过大疫之年这个坎,不会有大问题。
  
  这次疫情对制造业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判断。因为疫情还在持续当中,影响程度很难定量化,我们只能做一些逻辑推演和初步预测。
  
  第一,疫情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最大。由于实体工厂对要素线下流动性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劳动力流、物流依赖程度高,而人、原辅材料、半成品、产品这些要素的流动,是要接触的,是需要载体的。制造业企业的农民工,村里出不来,厂里进不去。还有一些重化企业,虽然劳动密集程度不高,但大出大进,一般都在水陆空快速通道边上,封城封路,等于要命。就如同人的血管不通了,人的生命体征很快就会消失。
  
  第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制造业受到相关产业拖累。交通、物流、酒店、娱乐、商业地产,里面近30%-50%是制造业。一些新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甚至超过生活性服务业,制造业比重更高。而这些行业一旦停摆,必然传导到加工制造业,上下游老客户新客户的订单都要减少。餐饮业关门,所有做食材的、做耗材的、做包装的,给餐饮店做装修的,都得停下。
  
  第三,制造业的消费、出口下滑明显,投资也将会下降。制造业是供给侧,消费下降必然出现供给过剩。线下消费大幅下降,不光当下消费,疫情也影响到人们收入,未来消费也会削减;出口方面,因为航运停止,或因检疫以及其他严厉管制措施,丢单、违约时有发生,外贸大幅下滑;商业地产方面,由于顾客骤减,门店萧条,影响更是直接而明显;投资方面,由于企业产能利用率低,利润下滑,来自民间的高效率投资,将缺乏源头活水,对投资预期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资本市场方面,疫情期间的股市冲高,因没有经济基本面支持,更须理性谨慎看待。
  
  第四,疫情威胁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安全。中国在电子、机械和设备领域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产出占全球份额高达38%-42%。由于产品细分,产业链全球化,中国出口产品中,中间产品比重高,占全球产值比重高。印度、越南、柬埔寨要替代,绝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行的事。我们有这个自信。但疫情期间,要防止国际厂商将制造业关键环节从中国转移出去。以汽车和手机为例。湖北是汽车大省,很多汽车的零配件厂商在湖北,因为疫情,为国际市场供应零汽车配件的工厂基本停工。再如手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企业是富士康,郑州的富士康工业园区20多万人,这种人员集中的生产线肯定受到影响。一旦订单转移蔓延,供应链重组就会随之而来,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就面临重构的危险。而且,趁着疫情,某些国家在我们进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产品上再次趁机要价,出台新的干预政策或壁垒政策,这些都有可能。
  
  第五,医药、医疗、医护类制造业,收益增加,迎来利好。新冠肺炎的暴发暴露了我国医疗器械尤其是体外检测设备的短板,未来向“国产化”发展的进程会加速;政策向疫情倾斜,特事特办,利好创新药。生物医药研发,尤其是特效药、化学试剂和疫苗,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企业会获得超额收益;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医疗享受流量红利,成为线下医疗的重要补充,老龄社会的到来,医护、护理市场将迅速发育,老年健康产业和医养结合式服务将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这对相关制造业会起到拉动作用。
  
  疫后全球化走向
  
  这次疫情将对全球化带来深刻影响。前两年就有学者提出,“半球化”“慢球化”,还有人说这次疫情是“压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中国人突然降低了消费,许多依靠中国市场的相关国家和厂商,遭受损失。马来西亚、泰国,中国的游客去不了,非常萧条。澳元崩盘,为什么?对华出口目前已占到澳大利亚总产值的16%,澳洲的矿进不到中国来,中国人又去不了澳洲,所以澳元崩盘;疫情造成世界市场上的中国产品断货,或不能及时交付,都会降低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的紧密性,破坏产业链生态安全。中国向他国断供,然后随着疫情蔓延,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又向中国断供,区域性供应链弱化,最后所有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相互断供,全球产业链出现断裂。
  
  从动态上看,疫情对全球化大势之影响,可以假设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如果仅仅因为中国一国受到疫情大规模感染,必会对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深化带来负面影响,对中国处境不利。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全球化,中国未来还需要继续推进全球化。中国制造依赖全球消费市场,中国出口占GDP比重超22%。石油68%需要进口,核心技术如半导体、精密仪器、光学设备等仍需要进口。但发达经济体(尤其是西欧和北美各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对中国的依存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高,其对华出口额通常在其总产出中占比不足5%,对华进口额在其国内消费中的占比也不足5%,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其国内投资的比例更低于1%。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之路还很长。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中有110家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接近美国的126家,但即使是其中全球性企业,其海外营收的比例仍不足20%,相比之下,标普500企业的平均海外营收比例则高达44%。2018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中中国企业仅有一家。
  
  第二,如果疫情全球化蔓延,则有可能使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强化。尽管各国相继出台与中国的隔离措施,但仍然阻止不了传染,甚至出现了原发。病毒无意间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全球蔓延,必将促使全球合作,把病毒视为人类共同敌人,甚至中美之间也会有可能重新携手共同抵御新的经济衰退。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引发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由于中国经济的自给能力,中国在其中并不是最坏的处境。
  
  但是不管怎样,通过这次疫情,要认真检省和思考中国经济在全球的方位。情况确实有所变化,对国际格局的一些极端情况,要从坏处着眼,好处着手。有逆全球化,有两套规则两个体系的极端说法,但中国制造、中国经济仍然可以把握住最后的、稍纵即逝的窗口期,趋利避害,有进有退,降低身段,为我所用。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上升,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却在相对下降。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仍有提高的空间。提高开放度则有望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形成全球多赢局面,而弱化联系则可能令巨大经济价值面临风险,没有赢家。
  
  (作者系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 
关注官方微信
0371-556950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