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郑州邦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LATEST NEWS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销售热线:
Contact Hotline
0371-55695071
业务部:张先生 15324817069

E-mail:hr@zzbhdz.com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瑞达路96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养老服务政策新闻连载
 

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附方案全文)

来源:养老那些事儿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发改社会〔2023〕69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自然资源厅(局)、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资委
2023年6月8日

附件: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25 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按照《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完善落实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到 2025 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 50 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 1 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提升,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

      1. 培育遴选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梳理总结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启动遴选第二批 30 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推动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出台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地培育遴选一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立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体系。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先考虑从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中产生。

      2. 在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行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行业协会和促进会,推动行业组织更好融入产教融合改革。

      3. 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加强产教融合型企业孵化培育力度,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启动遴选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从央企、地方国企、实力突出的民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遴选打造相关行业领域产教融合改革的领军企业。引导各地加快培训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按时完成全国 1 万家以上的总体任务。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库,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认定标准,建设培育本地区产教融合型企业。

      (二)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

      4. 系统评估项目实施效果。对“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相关储备院校和项目。

       5. 扩容产教融合储备项目。在“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库中,新增 200 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纳入储备项目库且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重点支持。

      6. 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三)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7. 加大实训基地支持力度。通过“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训水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 100 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重大任务。

      8. 引导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优先考虑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领域的实训基地建设,辐射带动相关产业领域的实习实训、员工培训、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

      9. 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流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批“绿色通道”,优化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促进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便利化。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0. 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推动职业院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职业院校建设培育培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

      11. 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

      12. 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通过企业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13. 打造产教融合新型载体。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职教集团(联盟)、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

      (五)健全激励扶持组合举措。

      14. 制定出台支持政策文件。在全面梳理现有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举措的基础上,针对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创新激励扶持举措,形成指导性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支持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地政策。

      15. 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向金融机构推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长期贷款项目的力度。鼓励银行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引导保险机构开发产教融合相关保险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重点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16. 加大投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 8000 万元,中职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 3000 万元。将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17.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 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18. 加大土地政策扶持力度。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探索采取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方式供地。

      19. 加大信用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产教融合型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力度,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对评价结果好的企业,在例行检查、专项抽查中减少检查频次,在上市融资、政府资金支持、产业扶持政策、评优表彰、政务事项办理等方面予以优先或便利,并通过“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宣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牵头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各地发展改革、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健全协调机制,将各项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人、责任到人。

      (二)营造良好氛围。召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组织遴选并编辑出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推介有关地方、学习企业的经验做法。挖掘宣传基层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三)强化经验推广。各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别是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有效措施,要及时在省域范围内推广。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改革措施,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报送。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可以上升为制度性成果的,及时总结提炼,并推动修改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符合条件的在全国复制推广。

二、北京: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

来源:中国老年报

      今年86岁的于奶奶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是一位独居老人。每年换季时收拾换季衣服这件平常事,对于她来说却是个大难题,去年还因登高爬梯拿衣物而摔了一跤。得知此事后,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的工作人员给于奶奶推荐了一款“换季收纳服务包”,帮她解决了难题。“服务种类很全面,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找他们,这让我对晚年生活有了信心。”于奶奶说。

  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北京市整合各方资源,致力于创新居家养老模式,亮出了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北京方案”。

  日前,北京市举办首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以“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主题,发布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成果和初步经验。

 

99%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

       论坛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等单位主办。据介绍,目前北京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有465万,占常住人口的21.3%,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呈加速趋势。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通过调查发现,在北京市,有99%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由此可见,2008年该市提出的“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6%老年人社区养老,4%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目前北京市共有备案养老机构571家,床位供给总量11.2万张,共收住老年人4.3万人,入住率38.4%;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0.92%。全市26.6万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也仅有不到10%选择机构养老。“也就是说,99%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说。

把专业养老服务“搬”进家中

      基于“99%的老年人在家养老”的实际,2022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组织北京康养集团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启动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总体思路是“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具体来看,即培育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主体;构建就地居家养老服务和异地社区养老服务两种模式;将养老服务供给全面覆盖至不同年龄、不同类别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试点模式支持市场主体以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兼顾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构建“管理团队驻街道、信息平台上云端、养老管家包社区、护理人员进家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制定普惠养老服务清单,规范居家服务标准,提供管家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半年来,试点范围内累计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超过100单,同时开展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各类服务4000余单。“这相当于在广内街道建设了一家具有100张床位,实现轻资产低成本运营、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的社区‘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100多个家庭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问题。”

  郭汉桥表示,北京推动市场主体将专业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搬”进老年人家中,积极打造覆盖“床、护、助、餐、医、康”的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居家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难点破解和工作创新提供了“北京方案”。“我们将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据悉,2023年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将推广至东城区、西城区的全部32个街道,实现核心城区的全覆盖,并在其他区部分街道落地。

鼓励“花发低龄”帮扶“白发高龄”

      养老志愿服务是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工作指南》,搭建全市统一的“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鼓励‘花发低龄’老年人帮扶‘白发高龄’老年人,让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助力高龄失能老人老有所养。”

  《工作指南》明确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解决实施过程中“谁来组织”、“怎么组织”、“谁来参与”、“怎么参与”等问题,还将首次提出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方”的概念,并把养老服务机构作为组织方的骨干力量。“京彩时光”信息平台对注册认证、需求发布、服务提供、时间记录、服务评价等,实施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此外,“北京养老服务网”将于近期上线,届时将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帮助老年人找服务、找机构、找政策,助力养老服务主体找资源、找人才、谋发展,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查”、“一网通办”,养老服务诉求“一网通答”。

三、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新场景

来源:中国民政

      上午,在家门口的康养联合体进行康复训练;中午,和老姐妹们一起到老年食堂“刷脸”享用实惠又美味的暖心午餐;下午,用市民卡里的“重阳分”购买上门助洁服务;晚上,家里安装的“安居守护”智能设备保障居家安全……这一幕幕,是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吴奶奶日常生活的场景。

  在杭州,像吴奶奶一样乐享幸福晚年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杭州市聚焦老年人需求,不断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以方便可及、安全优质的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鼓励“花发低龄”

       走进萧山区北干街道广德社区康养联合体,几位老人正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借助康复器械进行康复训练,有练腿力的,有练上肢力量的, 有练平衡功能的……广德社区康养联合体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升级版”,由原社区和物业用房改造而成,内部配备康复中心用房、短期托养护理功能用房、管理服务性用房、养老护理专区等。

  布点到社区的康养联合体,让康养服务不再囿于医院或养老院,而是来到百姓家门口。康复治疗师还会定期上门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康复服务。“不错,很好!咱们再坚持一下……”广德社区康养联合体的康复治疗师来到高奶奶家中,为她进行康复训练。这些年,高奶奶因患帕金森病,肢体活动不灵活。康复治疗师根据她的身体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一段时间后,高奶奶的身体逐渐有了好转,走路平稳了许多,双手也不像之前颤抖得那么厉害。“恢复成现在这样,我想都不敢想。”话语间,高奶奶难掩激动之情。

  广德社区康养联合体是杭州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为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全市积极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医疗康复力量为支持,促进康复和养老服务融合,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和家庭有序转接,累计打造康养联合体66家。

  每到中午时分,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妙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就格外热闹。老人们三三两两走进老年食堂,围桌而坐,边吃边聊,其乐融融。“从家走过来只需要几分钟,在这里,不仅能花便宜价钱,吃上有荤有素的可口饭菜,还能和老朋友一起下棋、唠家常。”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让李爷爷赞不绝口。

  “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使用后,全村老年人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硬件提升带来的便利和快乐。”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说,全面改造升级的下姜村妙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共3层:一楼为老年食堂,解决了老年人吃饭不方便问题;二楼设有村卫生室,能够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三楼是老年活动中心,阅读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一应俱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杭州市围绕“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目标,大力实施“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编制完成《杭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重点落实1万名常住老年人配建不少于300张床位及完善“城市社区步行15分钟、农村社区步行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等规划要求。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处处长杨婷婷介绍,全市累计建成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00余家,与230余家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补充,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

专业照护服务

延伸至老年人家中

      家住上城区采荷街道的孤寡老人胡爷爷,身患残疾,常年独居在家。“ 一天凌晨,我突然摔倒在地,无法动弹,还好工作人员及时赶到。”回想起那段经历,胡爷爷依然心有余悸。

  “现在有了家庭养老床位,心里踏实多了!”胡爷爷笑眯眯地说。经过适老化智能建床,胡爷爷的家里安装了生命体征检测设备、SOS报警器等智能设备,当遇到摔倒、昏迷、心搏骤停等危急情况时,智能设备会自动发送报警信息,服务机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还对胡爷爷的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完善24小时守护和日常服务方案,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照护服务。

   与胡爷爷情况类似,小营街道的张奶奶因一次意外导致双腿骨折,高龄的她只能长期卧床休养,迫切需要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便提出了建床申请。“这个服务太好了,在家就能享受专业机构的照护服务,价格也不贵。”更让张奶奶惊喜的是,年满60周岁且能力评估达到中、重度失能的建床老年人,每人每月最高可享600元护理补贴。根据老年人及家属意愿,老年人还可以在家庭养老床位和养老机构床位之间实行互转。

  为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自2019年起,杭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通过引进专业服务机构,依托智慧化信息系统和网格化延伸服务,实现对建床老年人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目前,全市已在上城、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等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累计建床1700余张。

数字化让养老服务

更加便捷贴心

      “第一次来这个食堂吃饭,没想到也能直接‘刷脸’支付,还享受了7折优惠。”正在拱墅区长庆街道新华坊社区老年食堂吃午饭的陈爷爷开心地说。

  这样智能便捷的用餐体验,得益于“全城通”智慧助餐应用场景。2022年9月,杭州市面向全市老年食堂推广“全城通”智慧助餐应用场景,改变了以往老年人只能在户籍地就餐、只有杭州户籍老年人才能享受优惠的限制。

  如今,老年人在全市任意一家挂有“全城通·百膳惠老”标识的老年食堂就餐,都能享受优惠折扣:60至79周岁老年人享受8折优惠,80至89周岁老年人享受7折优惠,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享受5折优惠。此外,支付方式也更加智慧、便民,实现全市助餐“卡、码、脸”通用。老年人就餐后可以通过社保卡(市民卡)、“人脸”验证或“浙里康养”应用中的“长者码”进行优惠支付。目前,全市已有300余家老年食堂纳入智慧助餐应用场景试点,实现13个区县(市)全覆盖。

  吃完午饭,陈爷爷回到家里,拨打养老热线预约上门理发服务。“太方便了,不用自己掏钱,直接使用‘重阳分’就能享受服务。”陈爷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电子津贴“重阳分”是杭州市推出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电子权益,依托“互联网+养老”系统平台,按月发放至老年人社保卡(市民卡)养老服务专户中,用于支付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费、机构床位费、护理费等。低保及低保边缘等特殊困难家庭重度、中度失能老年人分别享受每人每月1820元、1330元电子津贴,高龄老年人享受每人每月40元至100元电子津贴。

  为了让老年人尽享数字化便利,杭州市还持续完善“虚拟养老地图”,实现养老服务机构VR动态全景导览;打造养老服务线上商城,入驻商家达300余家,为老年人提供助洁、助餐、助浴等53项“点单式”服务;推出“安居守护”数字应用场景,免费为独居老年人安装门磁感应、红外监测、主动呼叫等智能设备,守护老年人居家安全。

  吃不愁、病不忧、乐有伴……杭州市老年人的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杭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凌超表示,全市民政系统将以“高水平建成幸福颐养标杆区”为目标,积极构建“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全力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新场景。

 

 

四、养老新职业引来年轻人 90后花式服务“90后”

来源:工人日报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养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养老服务新需求催生了“老人助浴师”、“老人陪诊员”、“健康照护师”等新职业,也使得智能化养老日渐成熟,养老设备更加先进。日前,记者走访发现,养老服务行业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日趋多元的需求对养老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同时,养老新职业的出现,让不少从业者有了更多就业选择。

 

 

年轻力量不断涌入

    “小慧呀,家里水管修好了,我来跟你说一声。”

  “好嘞,徐奶奶,有什么事您随时找我。”

  ……

  在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992年出生的尹宇慧有500多个爷爷奶奶,其中不少老人90多岁了。这位性格直爽、热情的山东威海姑娘既是老人们疼爱的孙女,也是他们的生活管家。大到生病陪诊、一日三餐,小到买纸尿裤、预约理发……驿站的工作细而杂,尹宇慧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但她能记住每个老人的名字和基本情况。

  “他们曾经年轻过,但是我们没老过,所以需要很强的共情心,有时候需要带入到老人的视角,才能解决一些问题。”谈及90后给“90后”养老,尹宇慧也经历了迈过自己这一关的历程。

  最开始为独居老人进行日间照料时,尹宇慧也在不断克服障碍:从忍着气味帮老人清理排泄物、换洗衣物,到慢慢习惯、徒手操作,“不戴口罩和手套是为了尊重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嫌弃”。

  驿站里的8个照护专员,其中有7个都是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的90后甚至00后。1999年出生的刘蕊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就来到驿站工作。

  不同于在老家河北保定农村,刘蕊看到了养老行业的未来前景、自己的成长与获得感。虽然工作辛苦琐碎,但年长者的人生阅历、传递的人生观对她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一次照顾一位奶奶用餐,她突然问道,‘你吃吗?你是不是还没吃呢?’”刘蕊鼻子突然酸酸的,原来奶奶也在惦记着她呀。

  “年轻人的朝气、活泼能够感染老人,和年轻人在一起,心态也变得年轻了起来。”谈及年轻人从事养老工作的优势,尹宇慧想起自己照料了两年的赵奶奶。奶奶喜爱美食,尹宇慧就带她体验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第一顿比萨、第一次自助餐、第一只龙虾……而在相处的过程中,尹宇慧也弥补了曾缺失的长辈的爱。“也说不清楚是谁离不开谁,奶奶现在得了阿兹海默,我只希望她不要太快把我忘掉。”尹宇慧的眼泪止不住流。

人员队伍越来越专业

      T字杖选择方法、拐杖的使用方法……在“阿姨来了”家政公司的养老护理培训教室,53岁的河南人齐贵云认真记着笔记,通过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

  为了适应日益多元的养老新需求,90后养老护理员培训师尹凯宇也在不断针对性地调整培训课程:“除了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常见病照料等必备技能,还融入了日式介护的内容,提高一线人员对养老服务的认知,能更好地去护理老年人。”

  雷小精是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一名养老护理员,已经获得高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认定。“养老行业越来越需要有技能、有专业的人才,一定要不断学习才行。将来都是智能化养老,不学习的话就真的跟不上了。”最近,公司上新了更先进的助浴设备,雷小精利用工作之余已经把机器“摸”透了,她愿意做有准备的人,随时都能接单。

服务项目日益精细

    “奶奶,给您测好血压了,我现在给您擦脸。”近日,北京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护理服务技能大赛现场,雷小精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细致的服务态度,夺得第一名。

  “和以前相比,现在更偏重‘护理’,而且服务项目划分地越来越细了。”今年48岁的雷小精来自河南周口商水县,从业十余年的她见证了养老护理服务种类从单一变得多样化,专业化水准也越来越高。

  以雷小精目前负责的长护险专项服务为例,要为老人提供包括擦浴、鼻饲护理、预防压疮指导、良肢位摆放、翻身训练、监测生命体征等在内的服务达32项。

  这两年,助浴师新职业火热了起来,需求越来越多,雷小精也加入其中,不仅让她多了一份收入,也受到了更多认可。“给老人洗澡需要掌握很多技巧,要监测生命体征,判断是否适合洗澡,从哪开始洗、怎么清洗,都有讲究。”

  雷小精能感受到,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认知也在改变:以前觉得养老就是“伺候”老人,如今,自己的身份则从保姆、小时工转为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

  有一次,雷小精为一名80多岁的失能老人上门助浴。起初奶奶很抗拒,雷小精就慢慢鼓励她,轻轻为她擦洗、清理身体。虽然奶奶不能言语,但是雷小精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笑意和感激。“那一刻,她被我温暖到了,我也被她的目光温暖到了。”

  与雷小精在同一家公司的养老管家高莉也感受到了行业的变化。“专业的养老服务不是简单地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是能真正帮助到老人及其家庭。”高莉说。

关注官方微信
0371-55695071
返回顶部